第一章 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RFC;
2.局域网;
3.广域网;
4.网络硬件地址;
5.10BASE-5;
6.10BASE-2;
7.10BASE-T;
8.冲突检测与恢复;
9.以太网硬件地址;
10.以太网帧格式;
11.中继器;
12.网桥;
13.ARPANET;
14.NSFNET。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RFC、局域网、广域网、网络硬件地址、冲突检测与恢复、以太网硬件地址、中继器、网桥、ARPANET和NSFNET。
2.领会
10BASE-5.10BASE-2.10BASE-T和以太网帧格式。
第二章 网际互联IP层
一、考核知识点
1.IP地址划分规则和标识方法;
2.特殊IP地址;
3.ARP原理;
4.ARP的改进;
5.ARP的协议格式;
6.RARP原理;
7.IP数据报交付方式;
8.IP数据报格式;
9.数据报分片;
10.IP数据报选项;
11.直接交付与间接交付;
12.IP路由表;
13.IP路由算法;
14.处理传入数据报;
15.典型的ICMP报文;
16.子网划分;
17.子网掩码;
18.无类型编址。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特殊IP地址、RARP原理、IP路由表和无类型编址。
2.领会
IP地址划分规则和标识方法、ARP原理、ARP的改进、ARP的协议格式、IP数据报交付方式、IP数据报格式、数据报分片、IP数据报选项、直接交付与间接交付、IP路由算法、处理传入数据报、典型的ICMP报文、子网划分、子网掩码。
3.简单应用
根据IP地址识别分类;
根据报文长度和网络最大传输单元进行分片计算,并填写相应的数据报头内容;
直接交付和间接交付过程中帧和IP数据报首部信息的变化。
4.综合应用
根据应用要求设计并划分IP网络地址和子网,并用子网掩码进行表示,计算子网和主机容量。
第三章 运输层
一、考核知识点
1.端口;
2.保留端口;
3.UDP报文结构;
4.伪首部;
5.UDP尽力交付;
6.TCP报文格式;
7.滑动窗口;
8.TCP流量控制;
9.TCP连接;
10.TCP连接建立过程;
11.TCP连接关闭过程;
12.TCP拥塞控制;
13.TCP超时重传机制。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端口、保留端口、UDP尽力交付、滑动窗口、TCP连接和TCP连接关闭过程。
2.领会
UDP报文结构、伪首部、TCP报文格式、TCP流量控制、TCP连接建立过程、TCP拥塞控制、TCP超时重传机制。
第四章 路由
一、考核知识点
1.路由表产生;
2.核心路由器;
3.核心结构;
4.对等结构;
5.矢量距离算法;
6.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7.自治系统;
8.外部网关协议;
9.RIP协议;
10.HELLO协议;
11.OSPF协议。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核心路由器、核心结构、对等结构和自治系统。
2.领会
路由表产生、矢量距离算法、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外部网关协议、RIP协议、HELLO协议和OSPF协议。
3.简单应用
根据获得的矢量信息,运用矢量距离算法计算新的路由表。
第五章 组播
一、考核知识点
1.以太网组播;
2.IP组播;
3.IP组播地址;
4.IP组播与以太网组播映射;
5.IGMP协议与实现;
6.IGMP报文格式;
7.组播转发与路由;
8.组播树;
9.矢量距离组播路由协议;
10.协议无关组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以太网组播、IP组播、IP组播地址。
2.领会
IP组播与以太网组播映射、IGMP协议与实现、IGMP报文格式、组播转发与路由、组播树、矢量距离组播路由协议和协议无关组播。
第六章 专用网络连接
一、考核知识点
1.专用网络;
2.混合网络;
3.VPN封装;
4.VPN编址与路由;
5.VPN专用地址;
6.NAT;
7.NAT转换表;
8.NAT端口映射;
9.NAT与ICMP交互;
10.NAT与应用交互;
11.典型NAT程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专用网络、混合网络、VPN专用地址、NAT。
2.领会
VPN封装、VPN编址与路由、NAT转换表、NAT端口映射、NAT与ICMP交互、NAT与应用交互、典型NAT程序。
第七章 套接字接口
一、考核知识点
1.套接字;
2.创建套接字;
3.继承与终止套接字;
4.绑定本地地址;
5.连接目的地址;
6.通过套接字发送数据;
7.通过套接字接收数据;
8.获取本地或远程套接字地址;
9.获取并设置套接字选项;
10.指明服务器队列长度;
11.服务器接受连接;
12.服务器处理多重服务;
13.获取或设置主机名;
14.获取与设置内部主机域;
15.IP地址处理例程;
16.访问域名系统;
17.获取主机信息;
18.获取网络信息;
19.获取协议信息;
20、获取网络服务信息;
21.客户端程序;
22.服务器端程序。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套接字。
2.领会
创建套接字、继承与终止套接字、绑定本地地址、连接目的地址、通过套接字发送数据、通过套接字接收数据、获取本地或远程套接字地址、获取并设置套接字选项、指明服务器队列长度、服务器接受连接、服务器处理多重服务、获取或设置主机名、获取与设置内部主机域、IP地址处理例程、访问域名系统、获取主机信息、获取网络信息、获取协议信息和获取网络服务信息。
3.简单应用
运用典型的套接字系统调用实现特定的网络操作。
4.综合应用
利用套接字系统调用编写或理解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端程序。
第八章 应用层协议
一、考核知识点
1.Internet域名;
2.域名服务器组织结构;
3.域名转换;
4.TELNET协议;
5.FTP进程模型;
6.FTP会话;
7.TFTP协议;
8.电子邮件模型;
9.SMTP;
10.POP;
11.IMAP;
12.MIME;
13.RSVP;
14.网络管理结构模型;
15.MIB库;
16.MIB变量;
17.SMI;
18.ASN.1;
19.MIB对象名字的结构;
20、MIB对象名字的表示;
21.SNMP协议。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Internet域名、域名服务器组织结构、统一资源定位器、MIB库、MIB变量、SMI。
2.领会
域名转换、TELNET协议、FTP进程模型、FTP会话、TFTP协议、电子邮件模型、SMTP、POP、IMAP、MIME、网络管理结构模型、ASN.1.MIB对象名字的结构、MIB对象名字的表示和SNMP协议。
3.简单应用
典型的FTP命令使用。
第九章 Internet安全
一、考核知识点
1.保护资源;
2.IPsec机制;
3.IPsec鉴别首部;
4.安全联合;
5.ESP;
6.IPsec隧道;
7.安全套接字;
8.防火墙;
9.分组过滤器;
10.代理访问;
11.防火墙结构。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安全套接字和防火墙。
2.领会
保护资源、IPsec机制、IPsec鉴别首部、安全联合、ESP、IPsec隧道、分组过滤器、代理访问和防火墙结构。
3.简单应用
根据要求编写过滤器规则。
第十章 下一代的网际互联技术IPv6
一、考核知识点
1.IPv6特点;
2.IPv6数据报;
3.IPv6基本首部;
4.IPv6扩展首部;
5.IPv6分段与重组;
6.IPv6源站路由;
7.IPv6选项;
8.IPv6地址表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IPv6特点。
2.领会
IPv6数据报、IPv6基本首部、IPv6扩展首部、IPv6分段与重组、IPv6源站路由、IPv6选项、IPv6地址表示。
第十一章 移动互联网技术
一、考核知识点
1.GSM;
2.CDMA;;
3.3G;
4.WLAN;
5.GPRS;
6.WAP;
7.WTCP;
8.表驱动路由;
9.按需路由;
10.移动视频;
11.移动定位;
12.移动银行;
13.移动娱乐;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GSM、CDMA、3G、WLAN5.GPRS
2.领会
WAP、WTCP、表驱动路由、按需路由、移动视频、移动定位、移动银行、移动娱乐;
第十二章 物联网技术
一、考核知识点
1.物联网概念;
2.物联网发展历程;
3.物联网应用前景;
4.传感器技术;
4.RFID;
5.传感网;
6.M2M;
7.应用案例;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物联网概念、物联网发展历程、物联网应用前景;
2.领会
传感器技术、RFID、传感网、M2M7.应用案例;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学生自学、辅导教师网上教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节规定了考核目标。考核目标包含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两项。辅导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考核目标的阅读,进一步明确考试范围、内容和要求,从而可以更为系统地学习和把握教材。同时,考核目标还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命题范围,更正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等四个层次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1.识记:能够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理论模型、基本方法,能把握有关概念、事实、理论模型、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运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的问题。
4.综合运用:指在简单运用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习过的多个知识点,结合实际应用,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互联网技术问题。
二、关于本门课程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门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会覆盖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45%,简单应用占25%,综合运用占15%。
3.试题合理安排难易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基础难度40%、中等难度40%和较难20%。
4.本课程考试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题和综合应用等五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