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会计的定义。
2、管理会计的发展。
3、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关系。
5、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会计师。
1、识记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会计师。
2、理解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管理会计的对象、目标、职能、程序;重点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关系。
1、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与按性态分类。
2、混合成本的分解。
3、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应用。
1、识记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
2、理解
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与按性态分类;账户分析法、工程分析法;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3、简单运用
高低点法、回归直线法
4、综合运用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
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2、盈亏临界点分析。
3、目标利润分析。
4、敏感性分析。
1、识记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2、简单运用
盈亏临界点、贡献毛益、贡献毛益率、安全边际、安全边际率的计算。
3、综合运用
目标利润分析,敏感性分析。
1、各种预测方法。
2、各种预测方法的特点及适应情况。
1、理解
销售预测中的判断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季节预测分析法,购买力指数法;成本预测中的可比产品成本预测;成本预测中的不可比产品成本预测法;资金需要量分析中的生产设备需要量预测、资金占用比例法、周转期预测法、因素测算法、余额测算法。
2、简单运用
销售预测中的趋势预测分析法、因果预测分析中的回归直线法;利润预测中的直接预测法和因素分析法;资金需要量分析中的资金增长趋势预测法。
3、综合运用
资金需要量分析中的预计资产负债表法。
1、多元化成本。
2、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1、识记和理解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
2、综合运用
贡献毛益分析法、差量分析法、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
1、产品功能成本决策
2、品种决策。
3、产品组合优化决策。
4、生产组织决策。
5、定价决策。
1、识记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产品组合优化决策;定价决策理论。
2、理解
产品功能成本决策。
3、简单运用
生产组织决策中的生产工艺决策、根据成本分配生产任务的决策、赶工决策;定价决策中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损益平衡法、弹性定价法和根据线性需求函数制定产品价格方法。
4、综合运用
品种决策中的新产品决策,亏损产品决策,自制或外购决策;生产组织决策中的最优生产批量决策
1、投资决策的基本概念。
2、投资决策基础。
3、投资决策指标。
4、投资决策的具体运用。
1、识记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投资决策的含义、特点、一般过程。
2、理解
投资决策与经营决策的关系;货币时间价值。
3、简单运用
现金流量、资本成本;投资决策静态和动态指标。
4、综合运用
新项目投资决策;修理或更新决策;最优更新决策;购买或租赁决策。
1、全面预算的基础概念。
2、预算编制方法。
1、识记
全面预算的概念、意义、内容。
2、简单运用
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滚动预算。
1、标准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2、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3、成本差异账务处理。
1、识记
标准成本的相关基本概念。
2、理解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3、简单运用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1、责任会计的相关基本概念。
2、责任中心的种类及内容。
3、内部结算价格的基础理论。
4、责任预算的业绩考核。
1、识记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权管理的原因;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责任预算的考核。
2、理解
责任中心的分类及各自内容;内部结算价格的形成;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
1、存货决策概述。
2、经济订购批量。
3、新的存货控制方法。
4、零存货管理。
1、识记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存货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2、理解
存货成本构成及相互关系;JIT存货管理。
3、简单运用
经济订购批量的基本模式;缺乏详细成本资料时的决策;订单批量受限时的决策;存储量受限制时的决策。
4、综合运用
一次订货,边进边出情况下的决策;有数量折扣时的决策。
1、作业成本法基本概念。
2、作业成本法基本理论。
3、作业成本法计算方法。
1、识记
本章涉及的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原因;作业成本法的目标;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产品成本的经济内容;作业成本计算的程序。
2、理解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关系;作业成本计算的对象;作业成本计算的应用。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学生自学、辅导教师网上教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为了使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节规定了考核目标。考核目标包含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两项。辅导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对考核目标的阅读,进一步明确考试范围、内容和要求,从而可以更为系统地学习和把握课程内容。同时,考核目标还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命题范围,更正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等多个层次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多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1、识记:能够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理论模型、基本方法,能把握有关概念、事实、理论模型、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该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的现实问题。
4、综合运用:指在简单运用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习过的多个知识点,联系实际,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
1、本门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会覆盖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和理解占35%,简单应用占50%,综合运用占15%。
3、试题合理安排难易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4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2:5:2:1。即较易的占20%,一般的占50%,较难的占20%,难题占10%。难度与能力层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个能力层次题目中都可能有不同的难度。
4、本课程考试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六种类型。